商会服务
走进江苏更多>>
走进江苏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商会服务 > 走进江苏

  • 国家新期待 南京新担当
  • 本站编辑:浙江省江苏商会发布日期:2019-01-09 17:05 浏览次数:
    \

    据新华日报7月31日讯:中国政府网公布《国务院关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》。作为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,未来五年,南京如何推进新一轮建设,备受各方关注。国务院提出9条批复意见,明确要求南京控制城市规模,管控发展边界,推进低影响开发。这些新理念,对于南京乃至全国特大城市发展,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。

    南京地位质的跃升:东部重要中心城市

    在国务院批复意见中,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国家对南京未来五年的定位——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,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。“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,这个定位再次明确了南京在长三角的地位。”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《总体规划》编制,院长程茂吉介绍,前两次《总体规划》,国家对南京的定位分别是“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”,后又调整到“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”,这次上升到“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”。他认为,南京城市地位出现质的跃升,可以说是国家层面对南京建设中心城市的认可,南京的城市性质发生了改变。但这只是定位,是国家的期待,南京能否不负众望成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,还有待时间检验。

    同样在今年,国务院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(2001-2020年),杭州的定位是“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”,并提出杭州要成为“美丽中国先行区”,这是对精致杭州的高度认同。有业界人士认为,随着上个月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》公布,以及国务院陆续批复长三角主要城市总体规划,可以说,长三角城市群基本确立了“上海—南京”的双心架构。

    根据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》,南京是继上海超大城市之后,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,就在社会争论“唯一特大”为何落在南京之际,国务院批复又对南京的未来提出规模限制——到2020年,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70万人以内,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52平方公里以内。

    “规模控制,是城市发展主线,尤其是常住人口超500万的特大城市,控制中心城区规模是大势所趋。”江苏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陈小卉介绍,规模控制的手段一是管住户籍,二是管住建设用地。从户籍看,南京还不需要提高落户门槛;最有效的手段还是严控建设用地。

    此次,国务院提出的南京人口规模是中心城区常住人口670万,陈小卉认为,看得出国家想控制的是中心城区规模,在城市外围发展新城、新镇,疏散中心城区功能,是国外常用的做法,这方面,浙江特色小镇的做法值得借鉴。

    新划3万亩永久农田,加强开发边界管控

    控制中心城区规模,主要是为了减缓“城市病”,解决城市高密度建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。除了限制建设用地总规模,在具体的开发空间上,国务院提出要“划定城市开发边界,加强边界管控”。

    早在2014年,南京就被列入全国首批划定城市边界试点市。按照国土部要求,城市外廓3公里内的耕地都要划成基本农田。这次,南京有3万亩土地新划成基本农田。“这些农田都临近建成区,原本都是基层政府预留的建设用地,以后不能再开发了。”相关负责人表示,重新划定的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,形成城市建设两道高压线,为城市发展确定了实体的边界,切实防止“摊大饼”式发展。

    以往的基本农田划定,主要是总量上的要求,“划远不划近、划劣不划优”几乎成为各地的普遍做法。于是,耕地、菜地离城市越来越远。这次,对基本农田划定重点就是城市周边,且“自上而下”划定,地方不同意划定的,要举证说明,再由国土部核查。

    南京一位基层国土局局长告诉记者,这次重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非常艰难,中心城区周边原本就是建设的黄金地块,有的地块招商项目都谈了好几年,但要服从国家要求,让出开发空间。他认为,这不仅是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,也倒逼地方调整发展路径,重视存量空间发展。从长远看,紧临城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,有利于地方长期利益,这些农田空间是地方宝贵的财富。

    记者了解到,南京原有341万亩永久农田保护任务,国家正在重新修订国土利用总纲,分解任务已下达到省级政府。考虑到江北新区等因素,南京可能会适当减少保护总量,但由永久农田和生态红线确立的城市开发边界不会突破。

    首提低影响开发,水系有了保护伞

    国务院要求南京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,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划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线保护范围,依托水系形成生态隔离廊道。同时,要加强对钟山等风景名胜区、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、水源地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,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保护措施。

    江苏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袁锦富认为,从今年国家对多座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可看出,国家越来越重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交融,重视人在城市中的居住感受,南京作为东部重要中心城市,理应在建设和谐人居环境上做出表率。他介绍,低影响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,旨在通过分散的、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,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。他特别提出,反思最近多地出现城市内涝,城市水系被破坏是重要原因,“城市建设不能片面地追求土地的经济效益,而应更加重视作为人们居住家园的营造。”

    国务院还提出,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,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。陈小卉解释说,通透性指的是城市要容得下风,容得下水,见得到山,露得出江河。比如,保护、开辟通风廊道,建设海绵城市,把水边、山脚留作公共敞开空间,都是增加城市通透性。“国家对城市建设的要求更细了。”陈小卉说,以后城市建设的难度会更高,多年的发展证明,很多问题不是靠砸钱就能马上解决,城市要静下心营造宜居之城。

    程茂吉透露,南京即将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,城市发展新理念将会得到深刻体现。(图片来自网络)